close

學測前讀「完」的最後一本課外書。

藉考古題來記錄其中一位精采的人物。

 

失去

 

  「人生的意義從來不是引言,更不是課堂上的是非題或申論題。人生的意義是後設的。我們用一輩子追逐,可能最後回首時,才會恍然明白。」

  這是作家劉克襄在《十五顆小行星》的序言中的一小段話。在人的一生中難免失去,失去一條朋友精心挑選的手鍊,失去和朋友吵架後道歉的好時機,失去一條手臂或看見繽紛世界的能力,失去和另一個人擁抱或分享心事的權利,有些事物能夠失而復得,但「死亡」,大概是最堅決的一種失去形式。

  《十五顆小行星》中,記敘了十五位在這塊海島上炙熱光亮、熠熠動人的人物。而<成為朱峰的一部分>一篇,透過拜訪張致遠的過程中,紀錄了一位殉難於珠穆朗瑪峰的夢想家--拾方方。

  在全球攀登珠峰熱潮甫起的年代,臺灣登山經驗和設備還不充分時,苗栗頭份登山隊籌備了人力與物資,成為了台灣第一隻全由本土組成,挑戰珠峰的隊伍,張致遠是該隊之領隊,而拾方方是其中一員。從高職起,拾方方便勇於挑戰惡山峻嶺,出社會後,更特意在鐵工廠工作,鍛鍊體力,但直到他登機時,父母才得知他登珠峰的計劃。他在山上基地營苦候多日,無奈氣候條件不佳,團隊遲遲無法攻頂,最後在他的堅持下,獨自一人登上了第二臺階。可惜團隊在收到他攻頂喜訊後不久,便從望遠鏡窺看到他消失在暴風雪中。關於拾方方死亡的確切地點與屍具,與其一同登山的隊員不得而知,只能懷著感慨,為他在八千公尺的高山上,立下衣冠塚。

  拾方方的殉山,或許有人認為是功敗垂成,亦招來他人譏諷登山隊如土法煉鋼的珠峰計劃,但他在他的日紀中寫下了他行前心情--「因為大自然的毀滅性,我知道我很有可能會失敗。但譚嗣同曾說過一句話:『做大事的人不是大成就是大敗。』因為知道自己和別人追求的不同,即使是大敗,我也不後悔。」而拾方方真的失敗了,也失去了再次挑戰的機會。可是失去了生命,是否就輸了人生,失去了意義?

  讀罷這個故事時,我的腦海裡浮現的並不是拾方方消失在風雪中的遺憾,而是他站在珠峰頂端的剪影,拾方方,你是否已獲得你所追尋的了?當你站在最高處俯視世界,大自然是否對你有所回應?當天國之梯阻斷你在返回人間的路途上,你必定感到平靜吧,因為你的夢想已在皚皚白雪中昇華成不朽。

  有人說:「死亡結束的是生命,不是關係。」拾方方失去了生命,但他和他熱愛的山岳,已以另一種形式,締結永恆的關係。

 

*就考古題的題目說明來說,這並不是一篇很好的文章,老師說要修改的文字,我並無完全接收。而這是顆熠熠動人的小行星,誠如劉克襄所說的,我也在為成為這樣的一顆小行星而努力著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d199282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